吉林省经济基础弱,经济总量规模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基础较弱。另外资源约束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经济系统的问题
1、宏观问题
吉林省产业结构低,工业化程度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的第二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够。多数产业产出不是依靠技术进步的技术集约型发展模式,而是靠规模作用的资本集约模式,这是不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特点的。
另外,单位产值能源消耗多是吉林乃至全国经济的问题,这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多数行业的发展模式还是先污染后治理,一些关键产业和重点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约束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吉林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关键产业问题
7个关键产业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采选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
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该产业是Ⅰ类关键产业,具有产值高、能耗总量多、单位产值能耗高、污染重的特点,是吉林省产值第二大行业。
200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7.59亿元,消耗能源406.98万吨标准煤。资源消耗主要是石油原料,生产过程主要消耗原油及石油裂解产品,如汽油和柴油等。
吉林省最大的化工企业吉林石化公司属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该企业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油裂解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的生产。因此,原油是该企业的主要原料。
目前,由于原料短缺,企业生产能力不饱和,资源问题已经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而且生产过程中的实现清洁生产的巨大的设备投入和末端的高额治理成本,影响了行业的利润。该行业万元产值能耗2.29吨标准煤,因此,属于高消耗、高产出、高污染行业。从长远来讲,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资源和环境是行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⑵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
这两个行业是Ⅱ类关键产业,具有产值高、能耗总量较多、单位能耗低、污染重的特点。
2001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736.5亿元,能源消耗146.2万吨标准煤,是吉林省产值最高、能源消耗总量较高的行业。该行业消耗的主要资源是原煤,2001年,原煤消耗171.08万吨。
因此,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渣。属于总量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资源投入产出率高的行业。从资源利用率角度,该行业具有前景。但是,行业规模决定了资源总量消耗多,如果不继续降低单位产值能耗,资源仍然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从环保角度看,该行业污染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环境也是制约其长期持续发展的因素。
吉林省的食品加工业增长迅速,200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6亿元,在工业行业中排在5位。 吉林省是产粮大省,食品加工业具有污染高、耗能低和原料来源充足的特点。
依托可再生资源的土地的粮食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是有前途的产业。只要土地的使用没有超过土地资源的再生能力,人口的增长没有超过土地的承载能力,食品加工业的污染问题得到解决,该行业就具有永远的持续性。
⑶ 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采选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是Ⅲ类关键产业,具有单位产值能耗高、污染重、产值相对不高的特点,属于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非主导关键产业。该类行业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吉林省的化学纤维制造业2001年产值28.96亿元,能耗84.46万吨标准煤。原煤是该行业的主要原料,2001年消耗原煤127.57万吨。因此,资源型原料的供应是该行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另外,化学纤维制造业是单位产值能耗较高的行业,属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重的行业,加上原料供应的不可永远持续的特点,决定了该行业的不可持续性。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如水泥等建筑材料都属于该行业。该行业2001年实现产值36.43亿元,消耗能源168.61万吨标准煤。生产过程中,主要以原煤为燃料,以水泥用石灰岩和硅灰石等为原料。
2001年,消耗原煤179.02万吨,是能源消耗较大的行业。吉林省硅灰石保有量丰富,该行业原料供应不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制约,但是能源利用率低以及生产过程的严重污染是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煤炭采选业2001年产值14.52亿元,是产值较低的行业。该行业属于资源开采行业,能耗总量低,但单位产值能耗高,亿元产值能耗为11.52万吨标准煤。该行业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为粉尘。
因此,减少污染、降低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是目前该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吉林省原煤储量不丰富,开采成本较高。煤炭开采导致地表塌陷现象近几年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过度开采或开采不当造成的相关经济损失很大,可见,资源决定了该行业的不可持续性。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行业产值在全工业行业中排在第8位,单位产值能耗却在全部工业行业中排在第一位,并以原煤消耗为主。由于原煤是作为燃料消耗的,因此,粉尘和空气污染,以及燃烧后的固体废渣污染都很严重。
由于热电生产是电力生产的主要形式,加上吉林省地处北方,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需要取暖,该行业以目前的耗能方式污染和能耗都是不可避免的,资源和环境将成为该行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非关键能耗产业问题
非关键能耗产业包括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4个行业。其特点是单位产值能耗高、产值相对不高、污染不重,属于高投入、低产出、低污染行业。
造纸和纸制品业不是吉林省的主要产出行业。200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22亿元,消耗能源61.59万吨标准煤,万元产值能耗3.58吨,属于高投入、低产出行业。木材是该行业的主要原料。
吉林省有丰富的木材,该行业目前的规模不会受到原料资源的制约。但是,造纸过程中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以及固体废渣的排放都很严重。虽然吉林省的造纸行业没有成为污染问题的重点行业,那是因为吉林省的造纸行业规模小。
从原料资源的角度看,吉林省具备发展造纸业的优势。但是,从环保角度看,以目前的技术发展造纸业将会对环境构成威胁。因此,该行业的发展要考虑环境制约因素和资源的产出率。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2001年实现产值15.01亿元,万元产值能耗5.84吨,属于高投入、低产出行业,资源利用率低。原油是以原料形式消耗的,由于吉林省不是原油储量丰富的地区,原油开采成本也高,因此,吉林省是采取原油调入政策,本省原油开采量占不足消耗量的一半。因此,全国乃至世界的石油资源是吉林省该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长远看,该行业不具有持续性。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外,由于石油炼制过程的污染问题,该行业的污染治理成本高,实现清洁生产需要的设备资金多,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的原料是黑色金属矿石。据《吉林省志》卷二十二/地质矿产志:吉林省铁、猛、铬、钒和钛等黑色金属储量都不丰富,资源远景预测不乐观。吉林省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2001年产值只有2.94亿元。可见,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的原料省内供应不足,原料主要来源于省外。
2001年,该行业产值58.34亿元,单位产值能耗3.43吨标准煤。消耗能源资源主要有原煤、洗精煤和焦炭,属于高消耗、低产出的行业。
目前,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是延长资源的使用年限,提高能源产出率。从长远看,无论是原料资源的供应,还是能源资源的消耗,该行业不具有可持续性,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属于采掘业,该行业的发展受资源储量的制约。吉林省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不足,该行业没有发展前景。
4、非关键污染产业问题
非关键污染产业包括纺织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两个行业。这类行业具有高单位产值能耗低、产值相对不高、污染重的特点,属于低投入、低产出、高污染行业。
纺织业2001年实现实现工业总产值27.94亿元,产值排在第12位,属于非主导产业。该行业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成本高,这将是制约该行业发展的因素。加入WTO后,我国的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低,具有竞争优势。但是,纺织品档次较低,纺织技术不高,加上国外的环保政策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限制,该行业发展存在不少的困难。
普通机械工业200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92亿元,产值排在第15位,属于非主导重点产业。该行业是传统工业行业,在工业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减弱。生产过程有固体废物和污水排放,降低污染是该行业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5、非关键主导产业
非关键主导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这类行业具有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特点,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
吉林省有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为医药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该行业增长迅速,2001年,制药业产值100.17亿元,在工业行业中排在第3位,是吉林省的主导产业之一。该行业相对其他行业污染少、能耗低、原料资源丰富,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是吉林的特色优势产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00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1.66亿元,在全部工业行业中排在第4位,已经成为吉林省的经济主导产业。
该行业的总能耗低,单位产值能耗最低,技术含量高,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并且生产过程的污染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该行业1996年至1999年发展趋势强劲,但是,1999年以后停滞不前,表明该行业以目前的技术,行业发展达到极限。
技术成为该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另外,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快,决定了电子垃圾越来越多。发展高新技术,解决该行业的产品消费过程和产品的最终销毁污染问题是该行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
6、其他重点产业问题
饮料制造业是以水资源为原料的行业,生产过程污染少、能耗少、单位产值能耗少,属于投入产出高的行业。但目前吉林省的饮料制造业规模较小,总产出较抵。
食品制造业是粮食为原料的行业,该行业原料资源丰富,具有原料优势。
2001年实现产值46.4亿元,排在工业行业的第7位,属于重点产业。生产过程排放的污染不重。
二、环境系统的问题
1、人口素质低、城市化进程慢,人口系统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吉林省城市化进程慢,非农业人口比例成缓慢上升趋势。预计2014年,非农业人口将达到47.5%。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说明吉林省的工业没有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提供足够的就业转移机会。
另一方面也表明,人口资源的素质还没有足够应付工业发展的需要。说明人口受教育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赶上发达地区的经济,首先人口素质要赶上发达城市和地区,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分析吉林省的人口系统对经济的支撑能力时,尽管我们得出人口系统支撑能力具有上升趋势的结论,但是,人口系统支撑能力的增长趋势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长趋势是不协调的,人口系统综合支撑能力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这是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2、资源消耗成上升趋势,不可再生资源贫乏。吉林省水资源短缺,能源资源和多数矿产资源不足,但是能源消耗总量却成增长趋势,其中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的消耗不支持国家在2040年实现资源消耗的零增长的目标。这是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3、环境治理成本高,局部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吉林省环境总体来说治理和保护成绩显著,但是局部环境问题仍然存在。由于环境治理成本高,所以多数中小企业不具备污染处理能力,不能实现达标排放。因此,环境治理和保护仍然不容忽视。环境治理成本高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4、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强度不够,带动作用不够。科技系统对经济的支撑能力对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比任何系统都敏感,因此,发展科技系统,从而带动经济发展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吉林省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不够,多数产业不是技术集约型的,没有很好地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